疳證:疳氣、疳積、乾疳

 

疳證:疳氣、疳積、乾疳

 

 

定義:

 

疳證是由於餵養不當,或因多種疾病的影響,使脾胃受損,氣液耗傷而導致全身虛弱贏瘦、面黃髮枯等

 

小兒常見的慢性病證。

 

 

「疳」有二種含義;其病變在脾胃,故錢乙有「疳皆脾胃病,亡津液之所作也」的論述。

 

一、病因疳者甘也:謂其病由於多食肥甘所致

 

二、病證疳者乾也:是泛指全身消瘦,肌膚乾癟,氣血津液不足的臨床徵象。

 

 

疳證又稱「疳積」,是虛實並見的夾雜證候,所以有「積為疳之母,無積不成疳」及「疳之為病,皆虛使然」。

 

 

故疳證不治,可傳餘臟,除脾胃病外,他臟亦受影響。

 

 

本證分為「疳氣」、「疳積」、「乾疳」三類。

 

 

 

原因:

 

脾胃失調是形成疳證的主要原因,而疳證又多發生於5歲以下,這與小兒時期“脾常不足”的生理特點有關。

 

飲食失節,脾胃受損。

 

餵養不當,營養失調。

 

其他因素,轉化成疳。

 

多見為長期吐瀉或慢性腹瀉,以及病後失調,傷及脾胃之氣,氣血失養而產生疳證。

 

 

 

辨證論治:

 

 

一、疳氣

 

辨證分類:疳氣。

 

全身症狀:形體略較消瘦,面色萎黃少華,毛髮稍稀,多數病兒有厭食和食欲不振,精神欠佳,易發脾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氣,大便或溏或秘,舌苔薄或微黃。

 

論治方法:和脾健運。

 

建議方劑:資生健脾丸。

 

 

二、疳積

 

辨證分類:疳積。

 

全身症狀:疳積為疳之較重者,形體明顯消瘦,肚腹膨脹,甚則青筋暴露,面色萎黃無華,毛髮稀黃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穗結,精神不振,或易煩躁激動,睡眠不寧,或伴有揉眉挖鼻,咬指磨牙,動作異常,食欲減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退,或多吃多便。

 

論治方法:消積理脾。

 

建議方劑:疳積散。

 

 

三、乾疳

 

辨證分類:乾疳。

 

全身症狀:乾疳為疳之重候,亦稱疳極。其證極度消瘦,面部呈老人貌,皮膚乾癟起皺,大肉已脫,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皮包骨頭,精神委靡,啼哭無力,毛髮乾枯,腹凹如舟,杏不思納,大便稀溏或便秘,時有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低熱,口唇乾燥,苔光、舌質多淡嫩或紅,甚則全身出現紫斑,產生突然暴脫。

 

論治方法:補益氣血。

 

建議方劑:八珍湯。

 

 

四、兼證

 

辨證分類:眼疳。

 

全身症狀:二目乾澀,畏光羞明,甚則眼珠混濁,白膜遮睛。

 

論治方法:柔肝養肝。

 

建議方劑:石斛夜光丸。

 

 

五、兼證

 

辨證分類:心疳(驚疳)。

 

全身症狀:身有發熱,面赤唇紅,口舌生瘡,甚則糜腐堆積,穢臭難聞,五心煩熱。

 

論治方法:清心瀉火、佐以養陰。

 

建議方劑:瀉心導赤湯、清熱甘露飲。

 

 

六、兼證

 

辨證分類:疳腫脹。

 

全身症狀:小便短少,全身或四肢目胞浮腫,面色無華,舌質淡嫩,苔薄白。

 

論治方法:溫陽利水。

 

建議方劑:五苓散、五皮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