泄瀉

 
泄瀉
 
 
定義:
 
泄瀉是以大便次數增多,糞質稀薄或如水樣為其主證。
 
乃小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,尤以二歲以下的嬰幼兒更為多見,年齡愈小,發病率愈高。
 
四時均可發生,但以夏秋季節較多,南方冬季亦可發生,且往往引起流行。
 
遷延不癒者,可引起營養不良,影響生長發育,成為疳證。
 
 
 
原因:
 
 
一、感受外邪:
 
外感風、寒、暑、濕均可致病。
 
濕易傷脾,所以有“濕多成五泄”之說。故泄瀉雖有多種不同因素,但未有不原於濕者。
 
暑熱之邪,傷人最速,易耗津氣,故每致熱迫大腸,驟成暴瀉;濕勝則濡瀉,故夏秋季節之泄瀉,多見者為濕熱瀉。
 
 
二、內傷飲食:
 
《素問‧痹論》中說: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
 
 
三、脾胃虛弱:
 
先天稟賦不足,後天調護失宜,或久病遷延不癒,皆可導致脾胃虛弱。
 
 
四、脾腎陽虛:
 
小兒有「稚陰稚陽」的生理特點和「易虛易實,易寒易熱」的病理特點,且小兒泄瀉又易於損傷氣液,
 
故如病情較重,常可發生「傷陰」、「傷陽」的變證。
 
其中暴瀉者常傷陰,久瀉者常傷陽,病情嚴重者亦可同時陰陽兩傷。
 
如久瀉不止,脾土受傷,肝木無制,往往可因脾虛肝旺、慢驚風。
 
 
 
辨證論治:
 
《幼幼集成‧泄瀉證治》:
 
凡暴注下迫屬火,水液澄清屬寒;老黃色屬心脾肺實熱,宜清解;淡黃色屬虛熱,宜調補;青色屬寒,
 
宜溫;白色屬脾虛,宜補;醬色屬濕氣,宜燥濕;餿酸氣屬傷食,宜消。 
 
 
一、常證
 
辨證分類:傷食瀉。
 
全身症狀:脘腹脹滿,肚腹作痛,痛則欲瀉,瀉後痛減,糞便酸臭,或如敗卵,噯氣酸餿,或欲嘔吐,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不思乳食,夜臥不安,舌苔厚膩,或微黃。
 
論治方法:消食化積。
 
建議方劑:保和丸。
 
 
 
二、常證
 
辨證分類:風寒瀉。
 
全身症狀:泄瀉清稀,中多泡沫,臭氣不甚,腸鳴腹痛,或兼惡寒發熱,舌苔白膩。
 
論治方法:疏風散寒。
 
建議方劑:藿香正氣散。
 
 
 
三、常證
 
辨證分類:濕熱瀉。
 
全身症狀:瀉下稀薄,水份較多,或如水注,糞色深黃而臭,或見少許黏液,腹部時感疼痛,食欲不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振,或伴泛惡,肢體倦怠,發熱或不發熱,口渴,小便短黃,舌苔黃膩。
 
論治方法:清熱利濕。
 
建議方劑:葛根黃芩黃連湯。
 
 
 
四、常證
 
辨證分類:脾虛瀉。
 
全身症狀:大便稀溏,多見食後作瀉,色淡不臭,時輕時重,面色萎黃,肌肉消瘦,神疲倦怠,舌淡苔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白。且易反覆發作。
 
論治方法:健脾益氣。
 
建議方劑:參苓白朮散。
 
 
 
五、常證
 
辨證分類:脾腎陽虛。
 
全身症狀:久瀉不止,食入即瀉,糞質清稀,完穀不化,或見脫肛,形寒肢冷,面色光白,精神委靡,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睡時露睛,舌淡苔白,脈象細弱。
 
論治方法:補脾溫腎。
 
建議方劑:附子理中湯。
 
 
 
六、變證
 
辨證分類:傷陰。
 
全身症狀:瀉下無度,質稀如水,色黃混濁,小便短少,皮膚乾燥或枯癟,目眶及前囟凹陷,啼哭無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淚,精神委靡或煩躁不安,口渴引飲,齒乾唇紅,舌絳無津或起芒刺。
 
論治方法:酸甘斂陰。
 
建議方劑:連梅湯。
 
 
 
七、變證
 
辨證分類:傷陽。
 
全身症狀:暴瀉不止,便稀如水,面色蒼白,神疲氣弱,表情淡漠,四肢厥冷,冷汗自出,舌淡苔白,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脈象沉微。
 
論治方法:溫陽救逆。
 
建議方劑:參附龍牡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