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房疾病:乳癰

 
乳癰
 
 
定義:
 
乳房患癰腫膿瘍,稱為乳癰。
 
由於乳癰發病時間和病因的不同,中醫把乳癰分為三類:
 
一、外吹乳癰,即在哺乳期因乳汁蓄積而發病。
 
二、內吹乳癰,因胎氣旺而上衝所致。
 
三、非哺乳期乳癰,不論男女老少均可發生,乃肝經鬱滯與陽明之熱互結,使乳絡阻塞壅積而成。
 
三種之中,以外吹乳癰最為常見,其次是內吹乳癰。
 
乳癰雖有多種名稱,但與西醫的急性乳房炎基本一致。
 
 
 
病因病機:
 
 
一、外吹乳癰:要病因病機是乳汁蓄積,蓄乳與胃熱或外感之邪毒相搏,熱盛肉腐釀成乳癰。
 
產生乳汁蓄積的主要原因可概括為肝鬱胃熱、感染邪毒和哺乳、回奶不當三個方面。
 
如失治則成膿,治宜排膿解毒。
 
 
二、內吹乳癰:孕後胎居母腹,得胎氣以長養。
 
胎氣多指孕婦養胎之氣, 胎氣應聚於下腹不宜上衝。
 
如若肝鬱犯牌,或腎陰虧虛,肝氣偏旺,則可導致胎氣過旺而上衝胸乳,氣有餘便是火。
 
孕中後期,乳絡充盈,乳房氣血壅盛而膨隆,與上衝之氣火相搏,則熱盛肉腐可發為內吹乳癰。
 
 
 
臨床表現:
 
 
一、外吹乳癱:多為產後未滿月的初產婦女。
 
初起患乳排乳不暢,或乳竅不通,乳房脹痛,結塊,觸痛明顯,兼見寒熱,頭痛,煩躁口渴。
 
如未消散,幾天後,乳房結腫漸大,紅腫熱痛,疼痛劇烈,由脹痛轉為搏動性跳痛,高熱不退,
 
口渴便秘,已為釀膿階段。
 
此時,如能及時合理治療,倘可消散而癒。
 
若繼續發展,十日左右不見好轉,硬塊中央漸軟,有波動感,已為膿熟階段。排膿後大多漸癒。
 
但也要警惕膿流不暢,腫勢不消者,還會有袋膿、傳囊乳癰之變,或瘡口不斂,而轉為乳漏。
 
 
二、內吹乳癰:多見於妊娠中、晚期婦女。
 
初起乳房結塊腫痛,皮色不變,後漸轉紅,如未消散,亦可化膿而潰。
 
本病較外吹乳癰發展慢,收口亦難。
 
古人有認為待產後才能收口,有其一定道理,因孕晚期乳房日漸壅盛,乳汁將化又未能泌乳,
 
邪無出路,過用寒涼又恐傷胎,但只要治療得當,未必如此。
 
 
 
檢查:
 
乳房患部初見乳汁瘀積不通,漸見乳積成腫硬瑰,皮色不變,但有觸痛,很快便可見局部紅、腫、熱、
 
痛,腫塊增大,中有波動感,體溫升高,檢查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球亦升高。
 
 
 
辨證論治:
 
多為肝鬱胃熱之實證。
 
臨床時要分清肝鬱為主還是胃熱為主,並結合各期不同的變化論治。
 
本節著重鬱瘀期辨證。治療務在早期以通法為主,疏肝清胃、通乳散結。
 
 
 
證型症狀:
 
 
一、外吹乳癰【肝鬱胃熱(鬱乳期)】
 
全身症狀:產後哺乳婦,排乳不暢或乳頭破損,艱於授乳,或乳汁旺盛,小兒吮吸不盡,或突然戒奶,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乳汁蓄積,乳房脹大,硬結疼痛拒按,皮色不變或微紅稍熱,身有寒熱,口渴煩躁,溺黃便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結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 
治則:疏肝清胃、通乳散結。
 
建議方劑:瓜蔞牛蒡子湯。
 
 
二、外吹乳癰【熱毒內盛(釀膿期)】
 
全身症狀:鬱乳不散,乳房踵塊逐漸增大,硬結明顯,繼而皮膚微紅。高熟、疼痛持續十餘天不減,有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持績性搏動性疼痛,為化膿徵象。硬塊中央漸軟,按之有波動感時,已經成膿, 舌質紅,苔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黃,脈弦數。
 
             
 
治則:托裡透膿。
 
建議方劑:托裡消毒散、仙方活命飲、手術。
 
 
三、內吹乳癰
 
全身症狀:多見於妊娠6-7個月或8-9個月的孕婦。初起時患乳結塊腫痛,乳房腫痛,皮色不變,日後患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部皮膚逐漸轉紅,形寒發熱,頭痛,如未消散,約一月左右可化膿,發熱更甚。舌紅苔黃,脈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弦滑數。
 
治則:疏肝清胃、佐以安胎。
 
建議方劑:逍遙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