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 足少陽膽經 - 懸鐘

【出處】出自《針灸甲乙經》: “小兒腹滿不能飲食,懸鐘主之。”

【取穴】在小腿外側,外踝尖上3寸,當腓骨後緣與腓骨長、短肌腱之間凹陷處。正坐垂足或臥位取穴。

1、功效:

《郭長青等- 針灸學現代研究與應用》:益髓生血,舒筋活絡。

《揚三甲等針灸腧穴學》:添精益髓,舒筋活絡,清熱通便,理氣止痛。

《淘中醫網》《互動百科》:降濁除濕。

《大紀元》:袪風寒濕熱。

《 醫學百科》:舒肝利膽,強健腰膝。

《老玩童 Pixnet》:利肝膽,清濕熱,強筋骨。

2、主治: 

《淘中醫網》:

半身不遂,麻木,腳氣,脅肋痛,口苦,嘔吐,黃膽小兒驚風,破傷風,膝蓋疼痛,消化不良,關節筋遲緩或痙孿,抽筋,麻痺,腰腿疲勞,胃潰瘍,坐骨神經痛,膽囊炎,高血壓,遺尿等。

《大紀元》:治陰癢、治筋病、治偏頭痛。

止白帶:配三陰交。

治高血壓:配風池穴,有搜風袪痰降氣作用。

治胃潰瘍:配足三里。

止內藏出血,尤其對子宮出血的止血效果尤佳。

治膝腫痛,退化性關節炎,坐骨神經痛。治慢性病用灸法或熱敷。

治掉下巴,左頰顳和關節脫位,則按右側陽陵泉。

治顏面麻痺,可疏通頭面之風痰。

治中風半身不遂,運動神經發生障礙,此為必用穴。有舒經活絡,風寒濕熱作用。

《互動百科》:

主治疾病;腰痛,膝蓋疼痛,腳麻痺,關節遲緩或痙攣腫痛,抽筋,麻痺,腰腿疲勞,胃潰瘍,坐骨神經痛,膽囊炎,高血壓,遺尿等。

《醫學百科》:

陽陵泉主治膽、肝、下肢等疾患。現代又多用於治療肝炎,膽囊炎,膽道蛔蟲症,高血壓,肋神經痛,舞蹈病,坐骨神經痛,肩關節周圍炎,下肢疼痛,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等。

《紅小提癢生網》:

主要治聊半身不遂,下肢萎痺,麻木,膝腫痛,腳氣,脅肋痛,口苦,嘔吐,黃疸,小兒驚風,破傷風。

《醫砭-經穴庫》:

古典:腹滿,胃中有熱,不嗜食,熱病不出汗,五淋,喉痺,髀樞痛,諸節酸拆,風勞身重,中風手足不遂,頸項強,腳氣。

現代:落枕,偏頭痛,淋巴結核,足內翻。

配穴:

足緩難行:條口,絕骨,衝陽。

腳弱無力:足三里,絕骨,申脈,公孫。

腳氣:絕骨,足三里,陰交。

心腹脹滿:絕骨,內庭。

偏頭痛:風池,懸鐘,俠溪。

中風半身不遂:腎俞,環跳,風市,委中,懸鐘,足三里。

落枕:天柱,後溪,懸鐘。

《999穴位網》:懸鐘穴治落枕,降血壓。

《EzGoe網站》《壹讀網站》:治高血壓,敲打兩側懸鐘穴。

紅血球過少:取懸鐘。

3、現代常用於治療:腦血管病後遺症,下肢癱瘓,踝關節及周圍組織疾病,髓炎,腰扭傷落枕,頭痛,扁桃体炎,鼻炎,鼻出血等。

4、臨床應用:

杜氏(1995)取懸鐘治療枕大神經痛,33例,癒11例,顯效12.有效8例。

谷氏(1984)取懸鐘治療落枕28例,均一次而癒。

袁氏(1987)取懸鐘治療偏頭痛十餘年,久治不效者,一次癒。

劉氏(1988)治療脊髓炎,取懸鐘配陽陵泉透陰陵泉,關元,中極捻轉補法,每日一次,20天而癒。

5、現代研究:

懸鐘穴是治療貧血常用穴,此穴與紅細胞生成有關,也是噬酸性白細胞的敏感穴,噬酸性白細胞有特異性,對高血壓有降壓作用,特別是III期高血壓,較好。

懸鐘配三陰交等穴可使孕婦子宮收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