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3 足太陽膀胱經-脾俞
七、足太陽膀胱經
9、脾俞
【出處】:
出自《靈樞.背隃》: ‘脾俞在十一焦之間。”
【取穴】:
在背部,當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.5寸處。
府臥為,于第十一椎棘突下脊中穴旁開1.5寸處取穴。
1)主治:
《中醫中藥秘方網》《中醫閱讀網》:外散脾臟之熱。
《A+醫學百科》:健脾和胃。
《台灣Wiki》《醫學百科》:健脾和胃,利濕升清。健脾化濕。
2)主治:
《醫學百科》:
脾俞穴主治脾胃等疾患;如嘔吐,噎膈,胃痛,
胸脅痛,不欲飲食,食不生肌,積聚,泄瀉痢疾,
痰瘧寒熱,四肢不收,虛勞,尿血,遺精,白濁,
吐血,片血,喘息,腰背痛等。
現代多用於治療急慢性胃炎,胃或十二指腸潰瘍,
胃下垂,神經性嘔吐,消化不良,肝脾腫大,貧血,
慢性出血性疾病,肝炎,腸炎,神經衰弱,白細胞減少,
子宮下垂,蕁麻疹,糖尿病等。
消化細統疾病:胃潰瘍,胃炎,胃下垂,肝炎,胃痙攣,胃擴張,胃出血,神經性嘔吐,消化不良,腸炎,痢疾,肝炎。
其它:貧血,進行性肌營養不良,肝脾腫大,慢性出血性疾病,腎下垂,月經不調,糖尿病,腎炎,小兒夜盲,蕁麻疹。
《百度百科》:腹脹,腹瀉,痢疾,嘔吐,納呆。
《中醫閱讀網》:腹脹,嘔吐,泄瀉,痢疾,便血,水腫,背痛,倦怠感,口渴,食慾不振,糖尿病等。
《台灣WIKI》《 A+ 醫學百科》:胃潰瘍,胃炎,胃下垂,肝炎,胃痙 攣,胃擴張,胃出血,神經性嘔吐,消化不良,腸炎,痢疾,肝炎。
《中醫中藥秘方網》:腹脹,膽,嘔吐,泄瀉,痢疾,便血,水腫,背痛。
3)現代常用於治療:
胃潰瘍,胃炎,胃下垂,胃痙攣,胃擴張,胃出血,
神經性嘔吐,營養不良,消化不良,腸炎,痢疾,
肝炎,貧血,肝脾腫大,慢性出血性疾病,腎下垂,
月經不調,糖尿病,神經炎,小兒夜盲。
4)臨床應用:
蔡氏(1992)取脾俞,足三里,三陰交治療慢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。
郭氏(1989)取膈俞,脾俞,足三里,三陰交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,有率71%。
5)現代研究:
針刺脾俞對胃功能調整作用是非常顯著,比足三里好。
對胃酸分泌也有影響,可使總胃酸趨於正常化。
針刺脾俞,膈俞,足三里對糖尿病有調整作用,對胰島素依賴性者較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