厭食

 
厭食
 
 
定義:
 
厭食是指小兒較長時期見食不貪,食欲不振,甚則拒食的一種常見病證。
 
發病原因主要由於飲食餵養不當脾胃不和,受納運化失健。
 
厭食患兒,一般精神狀態均較正常。
 
病程長者,雖然有出現面色少華、形體消瘦等症狀,但與疳證的脾氣急躁或精神委靡等一系列證候有所區別。
 
本病以l~6歲為多見。
 
 
不屬本病範圍:
 
若因外感或某些慢性疾病而出現的食欲不振者。
 
 
 
原因:
 
主要原因由於平素飲食不節,或因餵養不當,以及長期偏食等情況,傷損脾胃正常的運化功能,而產生
 
見食不貪,肌肉消瘦,影響正常的生長發育。
 
 
小兒時期「脾常不足」,飲食不能自調,食物不知飢飽。
 
 
有些家長缺乏育嬰保健知識,片面強調給以高營養的滋補食物,超越了脾胃正常的運化能力,以及過於
 
溺愛亂投雜食,或恣意投其所好,養成偏食習慣,或進食不定時,生活不規律等,皆可導致脾失健運,
 
胃不思納,脾胃不和的厭食症。
 
 
 
辨證論治:
 
厭食症雖病在脾胃,但辨證時應首先與其他疾病引起的食欲不振作出區別。
 
同時要辨別由於脾運失健,胃陰不足以及脾胃氣虛產生厭食的臨床證候,三者均以厭食、拒食為主證。
 
在治療方法上,必須掌握各種不同證候,採用「運脾」、「養胃」和「健脾」三個法則分別論治。
 
 
一、脾運失健
 
辨證分類:脾運失健。
 
全身症狀:面色少華,不思納食,或食物無味,拒進飲食,形體偏瘦,而精神狀態一般無特殊異常,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大小便均基本正常,舌苔白或薄膩,脈尚有力。
 
論治方法:和脾助運。
 
建議方劑:麯麥枳朮丸。
 
 
二、胃陰不足
 
辨證分類:胃陰不足。
 
全身症狀:口乾多飲而不喜進食,皮膚乾燥,缺乏潤澤,大便多乾結。舌苔多見光剝,亦有光紅少津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者,質偏紅,脈細。
 
論治方法:養胃育陰。
 
建議方劑:養胃增液湯。
 
 
三、脾胃氣虛
 
辨證分類:脾胃氣虛。
 
全身症狀:精神較差,面色萎黃,厭食、拒食,若稍進飲食,大便中夾有不消化殘渣,或大便不成形,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容易出汗,舌苔薄淨或薄白,脈無力。
 
論治方法:健脾益氣。
 
建議方劑:參苓白朮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