嘔吐:哯乳、溢乳
嘔吐:哯乳、溢乳
定義:
嘔吐是小兒常見的一種證候,很多疾病都可以出現。
由於胃失和降,氣逆於上所致。
以食物由胃中經口而出者為其主證。
乳兒傷乳而吐者,又稱為哯乳。
小兒哺乳後,乳汁自口角溢出,稱為「溢乳」,多為乳哺過量或過急所致,宜注意改善哺乳方法,並非病態。
古代醫籍對嘔吐的認識,大都寄之於寒、熱、積、滯者多。
也有些醫家將小兒嘔吐分為冷吐、熱吐、積吐、傷風嗽吐、傷乳吐、風痰吐、挾驚吐、疳積吐等。
不屬本證論述範圍:
因高熱抽風而頻繁嘔吐,或腹脹如鼓、腹部突然疼痛而產生嘔吐,多為急性熱病、肝風內動或外科急腹症之候。
原因:
乳食積滯:吐出物其味酸臭。
胃有積熱:食入即吐。
脾胃虛寒:食後方吐。
肝氣犯胃:噯氣泛酸而吐。
跌仆驚恐:睡臥不寧,哭鬧不安,面色忽青忽白而吐。
辨證論治:
一、傷食吐
辨證分類:傷食吐。
全身症狀:吐出物多呈酸臭乳塊或不消化食物。不思乳食,口氣臭穢,腹部作脹,大便秘結,或瀉下
酸臭,舌苔多厚膩。
論治方法:和胃導滯。
建議方劑:消乳丸。
二、胃熱吐
辨證分類:胃熱吐。
全身症狀:食入即吐,嘔吐酸臭,口渴喜飲,身熱煩躁,唇乾面赤,大便氣穢或秘結,小便黃短,舌
紅苔黃,脈象滑數。
論治方法:清熱和胃。
建議方劑:加味溫膽湯。
補充說明:若久吐傷陰,以致胃陰不足,反覆嘔吐,或時時乾嘔,口燥咽乾,舌紅少津者,治宜滋養
胃陰,降逆止嘔,可用麥門冬湯加石斛、花粉、知母、竹茹等以生津養胃。
三、胃寒吐
辨證分類:胃寒吐。
全身症狀:病起較緩,病程較長,食久方吐,或朝食暮吐,吐出多為清稀痰水,或不消化殘餘乳食,
不酸不臭,時作時止,面色光白,精神疲倦,四肢欠溫,或腹痛綿綿,大便溏薄,小便清長,
舌淡苔白,脈細少力。
論治方法:溫中散寒。
建議方劑:丁萸理中湯。
四、肝氣犯胃
辨證分類:肝氣犯胃。
全身症狀:嘔吐酸水,或噯氣頻頻,胸脇脹痛,精神鬱悶,易怒多啼,舌紅、苔多薄膩。
論治方法:疏旰理氣。
建議方劑:解肝煎。
補充說明:若煩躁,舌紅苔黃者,加左金丸同服,以泄肝清火。
五、驚恐吐
辨證分類:驚恐吐。
全身症狀:多發生於暴受驚恐後,以嘔吐清涎,面色忽青忽白,心神煩亂,睡臥不安,或驚惕哭鬧為
主要證狀。
論治方法:鎮驚止嘔。
建議方劑:定吐丸。